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永清宋辽古战场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文全
    2019-01-07 16:29:14   转载

    位于永清县境内,永清县位于宋朝时代三关(淤口关、益津关、瓦桥关)以北,个在宋辽交战的前沿,为宋辽古战场之一,据此建成宋辽古战场旅游区。由宋辽古战场浓缩景区、宋城《清明上河图》一条街、地下古战道修复保护区、避暑休闲度假区、疗养健身中心等几个部分组成

    为了加快文化建设,永清县近年积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。县旅游局局长索中学、副局长刘米兰带领专家们参观了位于瓦屋辛庄的古战道。

    古战道是北宋初年用于抗拒辽国南侵的军事防御工程,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,主要分布在永清、霸州、文安、固安、雄县等五个县市境内,东西延伸约65公里,南北宽约10~20公里,分布的总面积有1300多平方公里。在瓦屋辛庄一位刘树甲老汉院中挖到的古战道现在开辟为"永清县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"。

    1989年,永清县请来20多位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,举行了一次"永清县古战道考察暨学术研讨会",并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证。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参观完古战道之后,以诗赞曰:"万里长城与战道,地平上下两奇观。"从现在的史料上看,这一"地下长城"在国内外是绝无仅有的,可称得上是一大历史奇观,它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聪明才智。


    宋辽交战时,杨六郎镇守雄县的瓦乔关、霸州的益津关和信安的淤口关,与辽军形成对峙局面。宋国为了收复失地,秘密地修筑了地下古战道。永清县宋辽古战道涉及到了6个乡镇、11个村街,分布面积300多平方公里。当时两军相隔几十华里,中间没有条件隐蔽修地下工事。宋军一面在地面上大张旗鼓地建瓦屋盖新庄,一面在地下暗修战道,不足半年的时间,远看瓦屋一片,实际是内藏精兵数千。瓦屋新庄便由此得名,后来由于瓦屋新庄在宋军营盘中排序第八,故而把新旧的"新"改为了"戊己庚辛"的辛,意为第8位,一直沿用至今。在宋辽交战时期,瓦屋辛庄古战道是连接前线古战场与宋军大后方的交通枢纽,具有藏兵、囤粮、了敌、作战等多项功能。

    古战道是由规格和质量基本统一的青砖构筑而成,隐蔽性强,利于突然性袭击敌人。战道内部构造错综复杂、巧妙独特。在埋藏深度上呈立体式分布,同一地道群内,甚至同一洞体内,也分深、中、浅三层,最浅处距地表1米左右,深处则达4~5米,而且洞与井、古庙、神龛、石塔及临街的商店相通。较大的洞室为宋军藏兵洞,有通气孔、放灯台、蓄水缸、土坑等生活设施。比较狭窄、曲折的通道,加上迷魂洞、翻眼、掩体、闸门等军用设施,使善于马上作战、习惯视野开阔的辽兵,一旦进入则身体和思维都会受到局限,必然迷失方向,很容易被宋军擒获。古战道往往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。在宋辽交战的数百年来,辽军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个工程,作为国家的秘密工程,史册上没有记载,所以永清县宋辽古战道的发现和发掘,也填补了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个空白。

    2006年,"永清县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"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7年初,宋辽古战道又以最长的古战道入选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。

    近日有消息称,遗址有望对外开放。地下长城到底有多长?是什么人修建了它?它能否重新面世呢?带着这些疑问,本报记者前往河北省永清县宋辽边关地道遗址进行了探访。 "地下长城"·探访

    古代地道战

    入口也在水井里

    来到永清县,瓦屋辛庄古战道遗址被村民住宅围绕,只是高大的铁栅门和门旁的对联,显得它与周围的院落稍有不同。遗址的入口就在小院内,上方用透光材料遮盖,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门,乍一看就像农家的温室大棚。

    永清县文物管理所刘米兰所长介绍说,这个入口并不是古战道设计的入口,而是人们发现时的挖掘口。整个瓦屋辛庄地下有不少这样的古战道,村民们曾多次发现过。古战道有一部分入口设计在地势较低的水井内,既隐蔽又能保证水源。

    刘所长说,入口设在百姓的房前屋后,甚至井里,既易于隐蔽又便于生活,这与抗战时期的地道战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  晕人迷魂洞

    手脚并用进洞口

    瓦屋辛庄古战道遗址入口处摆着古战道内布局的微缩沙盘。刘所长说,目前发掘出的遗址由两部分组成,分别叫迷魂洞和藏兵洞。迷魂洞的设计曲折繁复,敌人进去后分不清方向,会被困在里面。而藏兵洞主要是在里面隐藏兵力和囤粮。

    迷魂洞的入口在地面下约4米处,洞口只有半米左右的高度。进入迷魂洞是一个很有"难度"的工作:先蹲下来,坐在洞口处,将两腿先放进洞口,身体再跟着钻进。

    进入洞后,去路却被土堵住。原来,管理部门担心村里的孩子溜进去玩,会在洞里迷路发生危险,所以将洞用土填堵了。据说1989年对遗址进行论证时,专家们进去都会担心迷路,洞内复杂难辨的程度可见一斑。

    狭窄藏兵洞

    弯腰低头勉强过

    藏兵洞则给人另一番感受:洞口高度不到1.3米,宽度仅容一人通过,成年人必须弯腰低头才能进入。记者进入之后发现,每隔几米,洞壁上都挖有拱形的浅洞,必须在这里转身,否则只能倒退着走出来。

    这样狭窄的洞怎么能隐藏军队呢?已经退休的原永清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金路明解答了这个疑问。他说,这个洞所藏的军队并非千军万马,而是"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"的精兵,主要是利用狭小的空间来防御敌人,平时不会每天都使用。

    20世纪60年代末,人们曾发现一处古战道,洞内宽敞得能容纳一二百人,那是比较典型的能够在内生活的藏兵洞。

    "地下长城"·发现

    古战道清末便已露"真容"

    迷魂洞、藏兵洞,记者所能探访到的古战道加起来不过几十米长。难道这区区几十米的战道,就能称为"地下长城"?刘米兰所长说,除了瓦屋辛庄,永清县内还有四处发现了古战道,但都已经用土回填封起,所以没法看到它们的真面目。

    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推断,河北境内已发现的地道遗址横跨雄县、霸州、文安、永清、固安五县(市),东西长约65公里,南北宽约25公里,全长约65000米,分布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,仅永清县内就有300多平方公里。

    即使目前没有通过发掘把这些地道连起来,但是历史上的多次发现,还是证明了"地下长城"--古战道的存在。

    据说在清朝末年,在县城西南五里多的蔡家营,一户人家为躲避战乱寻找藏身之地,在野外发现了一个洞口,顺着洞口挖掘,发现一条地道,在地道中还捡到一个明代的瓷盘。

    抗战时期,永清县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日寇扫荡,纷纷挖起了藏人的地窖,也有发现古战道的情况。

    瓦屋辛庄在上世纪50年代发现有古战道。69岁的王维华大爷回忆说,有一年夏天雨水比较多,村里积水成河。大家发现水都向一个方向流去,流到了一个地方就不见了,到秋天雨水退了发现那是一个特别大、特别深的洞,有人还进去逮过躲在里面的野兔。后来这个洞被填平,周围也种上了庄稼。

    1988年,永清县组织了瓦屋辛庄遗址的挖掘。据参与挖掘的金路明所长介绍,当时发现了烛台、水缸等物品。还有夹壁墙、掩体、闸门等军事设施。

    "地下长城"·考证

    古战道疑为杨家将所修

    1989年,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史树青教授等来自北京、河北等地的30多位专家汇集在一起,召开古战道研讨会。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论证,最终将古战道定名为宋辽边关地道。1993年,古战道成为"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"。

    金路明说,这些地道毫无疑问是作为军事用途的,其结构及在地道内发现的物品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比如水缸,平时储水用,在战时可以用来监听地面敌人的动静。

    经专家鉴定,古战道所用青砖为宋辽时期烧制。进而推断古战道的修建时间,应该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辽交战时期。因为当时宋、辽在河北一带长期对峙,而永清是当时双方反复拉锯的焦点。冀中平原,无险可守,挖地道来备战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。那么,到底是宋还是辽修建了这个庞大的工程呢?专家们比较倾向于宋军修建用来防御辽军的观点,辽军多年无法夺下永清,可能与这个地下防御工事有关。

    从发掘的地层剖面看,古战道是经统一规划、组织建造的地下军事工程,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古战道。

    但是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却没见史书记载,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这个工程属于军事机密,不会被记载。

    有人提出应该是杨六郎镇守三关时修建的。金路明说,杨六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,他生活的时代与古地道修筑的时代基本吻合,不排除他带兵修筑地下战道的可能。但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。

    "地下长城"·现状

    多数遗址被回填

    历史上的金戈铁马,后世人的不断发现,使得辽宋古战道充满吸引力。除了那几十米的遗址,还有多少可以面世呢?

    永清县内的五处遗址,四处已被回填。刘米兰所长说,县里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文物。刘所长带记者来到永清县西南蔡家营一处遗址,这里的一口水井已经用土回填,看不见古战道的入口。而井周围几十平方米的面积都是几米深的大坑。据介绍,这些大坑原来都是古战道。不知道多久前,当地的百姓发现了古战道里的砖,就挖出来盖房用。数代下来,这里就被挖成了坑,无法再现古战道原有的形态了。

    刘所长说,当年把各个遗址用土回填,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。"如果开掘后没有办法保护文物,还不如让它沉睡在地下。"她说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